最近,我突然沉迷上了学习英语,然而到线下门店随便一问,都是一年大几万的学费。看看支付宝,然后只能知难而退了。

就在我差一丢丢要放弃时,突然想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线上教学软件。它们几乎可以零费用学习,而即便是付费产品,也比线下的性价比要高出不少。

果然在应用商店一搜,一堆英语学习App立马弹了出来。在比对之后,“一点英语”成为了我的一个选择。而在学习英语的同时,善于发现的我还突然想到:诶,这不就是身边的私域流量真实案例嘛?

于是,选题就愉快地来了!所以今天要来拆解的案例便是“一点英语”。

简单来说,这是一款通过视频学习英语的在线教育产品,用户可以通过观看经典电影、英美剧、动画、YouTube热门、TED演讲、脱口秀、公开课等视频,来学习英语。主打碎片化场景,每个内容单元为1~3分钟,一个短视频播放+学习的时长一般也在10分钟以内。大多数视频皆可免费观看,同时也包含部分付费内容。

我在试用了一周时间后发现,它的私域流量运营思路中的确藏了不少小心思。下面我会从“一点英语”在App端的拉新、促活,和微信端的黏性塑造来介绍其私域流量的运营思路。

一、App:利用“奖学金”拉新+促活

1、让用户成为裂变节点

我打开“一点英语”App后,进入底部的4个栏目之一“我的”后,一块橙色的醒目标识立马抓住了我的眼球:邀请1位好友可领10000奖学金!

原来,这是“一点英语”激励老带新的手段。这种高利益点+低门槛的操作在营销中已是常规操作,很容易吸引用户参与,将产品分享给身边的人。毕竟10000奖学金,乍一看真有种一万块钱的错觉(但点进去看并不是)!

进一步点进相关页面会发现,上述10000奖学金实际上相当于零钱10元。不过,如果不是仔细看“活动规则”的用户,并不太容易发现这里1000:1转换比例。

就像前段微博上流行的#这两个球其实颜色是一样的#,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情境下,会让人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。而营销要做的就是让用户看见可感知到的价值感,从而促发行动。

再来看奖励的具体规则:10000奖学金并非一次性发放,而是分批,好友注册后20天内,每打卡1次,发放500奖学金。——不仅考虑了裂变获客问题,还顺带将裂变新用户的黏性问题也考虑到了。分批发放,也有效阻击了“薅羊毛”的灰产涌入,提高精准用户率。

同时,你还可以享受持续分红:由你邀请的好友,学习获得的奖学金,还会按一定比例持续分红给你。

若总结一下以奖学金为“诱饵”这一点,“一点英语”给人的启示是:

第一,一定要用“可感知到的高价值感+低门槛”来吸引用户;

第二,“诱饵”可以选择自家产品,做到低成本-高价值,比如本案例中用于学习相关课程的“奖学金”;

第三,同时注意将分红流程与拉新用户的使用情况绑定,谨防羊毛党,提高精准用户的比率。

2、引导打卡,增强用户粘性

拉新只是起步,沉淀和促活才决定生死。

为了提高用户的黏性,“一点英语”还设计了打卡赢奖励的促活环节。

在“一点英语”App的“我的”页面上可以看到,连续打卡1~7天可以获得的相应奖学金数额分别是8、18、18、88、8、18、188。 每天都有,而且每天数额不一样。

注意7天并不是相等数额的奖学金,而是将最大数额的奖学金放在最后一天。这实际上是在利用人的“延迟满足”心理——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,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。

若与去年一度很流行的薄荷阅读App对比,两者都以物质或精神利益为“诱饵”,吸引用户坚持。但在设计思路上又有不同,薄荷阅读需要在完成整个打卡周期后才可一次性获得目标奖励;而“一点英语”在学习的每个阶段,都可以获得相应奖励,只是最后到达终点时获得的奖励最大。这实际上起到一种降低门槛的作用。

二、导流“个人号+服务号+小程序+微信群”

在私域流量沉淀的几个常用工具中,App、微信公众号、微信个人号,各有优势和不足。App环境相对封闭,可掌握所有数据和管理用户,但App的开发和获客成本较高;微信公众号市场已相当成熟,运营成本较低;微信个人号的成本也较低,同时更容易进行人格化运营,取得用户信任。

因此,将App用户导入“个人号+服务号+小程序+微信群”,已经成为私域流量运营中的标准动作。  其本质,是创造与用户的多点连接,增加触点,创造更多转化机会。

1、个人号:

我在“一点英语”App学习的第一天,报名了30天付费听力训练营,相关页面便有“专属名师”链接,点进去会发现专属老师的微信号和二维码。

扫码添加后,我的专属名师是一位昵称为“Amy”的女孩,微信头像使用的也是自己的自拍照。这里的一个小心机是,由于微信通讯录的排序是按首字母A至Z排列的,因此以A开头的名字会出现在你的微信通讯录最前面。

加上个人号后,Amy老师立马给我发来了几条消息(如图):

总结起来关键信息有2点:

(1)首次报名的用户在为期30天的学习阶段内,只要按规定或超前完成学习内容,可另外获赠1个月相应学习产品。

(2) 一定要关注“一点英语服务号”,可获得专属课程提醒。 

第一点的逻辑和前文提到的“以利诱导”类似,通过价值感塑造绑定用户;同时,它还是在报名费用之外的“超预期体验”,更能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。而第二点,实际上就完成了从App向个人号再到微信公众号的导流。

不过我在观察了Amy的朋友圈后发现,她的朋友圈并未进行精细化打造,一天最多发一条和英语相关的内容,有时候一条都未发。在朋友圈人设和内容的打造上,“一点英语”实际上还可以有更多改进空间。

2、服务号:

我在按图索骥关注了“一点英语服务号”后发现,这个号的主要作用是“学习计划提醒”,即每天早上八点推送消息,提醒你前往App进行学习;而若你至当天晚上八点还未进行学习,该服务号则会向你再次推送消息,“系统察觉到你还没有完成今天学习内容”,督促你进行学习。

在这里, “一点英语服务号”的作用很清晰,它通过“学习计划提醒”的功能让这个号具有了工具属性,而工具属性是公众号促活的很重要手段。

同时,“一点英语服务号”菜单栏还与小程序、App进行了关联,几者可以互相跳转/引导下载。

而在该号的“历史消息”中,榜妹注意到发的内容都是和学习福利相关的内容,比如连续分享朋友圈打卡可获得相关奖励。但近期不再出现相关引导内容,这应该与微信官方的禁止诱导分享政策有关。

3、微信群:

在添加Amy老师2天后,Amy老师又给我发来了入群链接,在这个名为“【一点英语】听力训练营10营”的群中,群主的互动还算较活跃,主要围绕产品使用和英语学习展开。Amy老师也会在群中每日@所有人,进行学习督促提醒。

虽然作为群友,我并不经常参与讨论,不过进入垂直学习微信群,还是能从群友的互动中感受到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,起到刺激学习作用。

总结:

基于“短视频+教育”打造的英语学习产品“一点英语”,展现了较完整的私域运营路径。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私域的几个打法:

1、“服务号+个人号+社群”已经成为私域流量的标准配置

“服务号+个人号+社群”的标配,是整个行业经验摸索的结果。一方面,建立多个连接点可以防止用户走失;另一方面,三者功能各不相同,相得益彰:服务号提供基本工具支持,个人号提供有温度的客服,同时朋友圈也是很好的展示窗口,而社群则更多是一对多的服务承载平台。

“一点英语”更复杂一点,通过App+微信服务号+个人号+小程序+微信群,构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,并形成相互引流。

2、私域流量的逻辑很简单,但实操很复杂

上面的分析中就提到几个小细节,比如老带新的奖励不是直接给现金,而是可兑换的、价值感更高的“奖学金”;比如导师的名字Amy,简单、好记而且排位靠前。私域运营,其实就是一个个细节堆起来的。

3、高手和小白的区别在“手感”

去年风靡圈内的朋友圈裂变,核心就在一张海报上,仅仅因为底色的不同,字号的不同就可以导致转化率差很多。裂变传播有个关键K值,到底是1.2还是0.8,经过多轮传播后,最后的差异是指数级的。

小白才满口大道理,高手眼里只有细节,而细节的差异,就是导致运营是月薪3000还是月薪30000的“手感”。“手感”的养成,不是读几篇文章、花个思维导图就能得到的,而是在无数熬夜磨活动的过程中大脑形成的经验和直觉。

当然,本文的案例“一点英语”并不完美,甚至称不上优秀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举个小例子微信个人号的人格化打造上,Amy老师可以不仅提供基础的学习帮助,还可以在朋友圈更多分享英语学习的相关技巧,形成身边的小老师人设。

但是,对于私域运营而言,起而行之,做起来就有希望。共勉~